Android 系统简介

Android 系统简介

Android 是由谷歌(Google)主导开发、基于Linux 内核的开源移动操作系统,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电视、汽车(如车机系统)等多种智能设备,是全球用户基数最大的移动操作系统之一。其核心特点是开源性、灵活性和丰富的生态,截至 2024 年,全球搭载 Android 系统的设备占比长期超过 70%,广泛覆盖消费电子与物联网领域。

一、Android 系统的发展历程

Android 的起源可追溯至 2003 年,由 Andy Rubin、Rich Miner 等工程师创立的 Android Inc. 开发;2005 年谷歌收购 Android Inc.,正式将其纳入生态布局;2007 年,谷歌联合摩托罗拉、三星、HTC 等 34 家企业与 84 家硬件制造商成立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推动 Android 开源生态建设;2008 年 9 月,首款搭载 Android 系统的手机 ——HTC G1(T-Mobile G1)发布,标志着 Android 正式进入消费市场。

此后,Android 系统进入快速迭代期,版本更新不仅优化性能,更持续拓展功能边界(如引入触控交互、语音助手、全面屏适配、隐私保护等),部分关键版本及里程碑如下:

发布年份版本代号版本号核心亮点
2008 年1.0首款正式版,支持基础通话、网页浏览,包含 Gmail、Maps、Calendar 和 YouTube 等谷歌应用程序
2009 年Cupcake(纸杯蛋糕)1.5支持拍摄 / 播放影片并上传到 Youtube,提供屏幕虚拟键盘,主屏幕增加音乐播放器和相框 widgets,GPS 性能大大提高
2009 年Donut(甜甜圈)1.6支持 CDMA 网络,文字转语音系统,快速搜索框,支持更多屏幕分辨率,查看应用程序耗电
2009 年Eclair(松饼)2.0/2.0.1/2.1优化硬件速度,支持 Microsoft Exchange,支持内置相机闪光灯和数码变焦,改进虚拟键盘,支持蓝牙 2.1
2010 年Froyo(冻酸奶)2.2/2.2.1整体性能大幅度提升,增加 3G 网络共享功能,支持 Flash,App2sd 功能
2010 年Gingerbread(姜饼)2.3黑色和绿色渗透整个 UI,Android 开始走向独特设计之路,优化电源管理,提升触摸响应速度
2011 年Honeycomb(蜂巢)3.0/3.1/3.2仅面向平板,推出全新 UI,首次使用屏幕按钮当做导航,引入类似卡片的用户界面概念,支持 7 英寸设备,引入应用显示缩放功能
2011 年Ice Cream Sandwich(冰淇淋三明治)4.0统一手机与平板界面,引入虚拟导航键,滑动成为操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滑动通知和最近的应用程序等内容
2012 年Jelly Bean(果冻豆)4.1/4.2/4.3大大提高系统对普通用户的吸引力,添加可扩展的交互式通知、扩展的语音搜索系统,推出锁屏小工具(后消失)
2013 年KitKat(奇巧)4.4提供更明亮的背景,透明的状态栏和白色图标让操作系统具有更现代的外观,Google 首次尝试为其服务提供一个完整的主屏幕
2014 年Lollipop(棒棒糖)5.0推出 Material Design 设计语言,支持 64 位架构,引入真正的免提语音控制、多用户支持以及优先级模式
2015 年Marshmallow(棉花糖)6.0正式推出应用权限管理功能,增加 Doze 模式来延长电池续航,主屏幕上增加搜索功能
2016 年Nougat(牛轧糖)7.0提供原生的分屏模式,增加 Google Assistant,优化通知管理,支持在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拍照
2017 年Oreo(奥利奥)8.0引入 “画中画” 模式,强化后台管理与电池优化,增加通知休眠选项,改善应用程序通知控制
2018 年Pie(馅饼)9.0增加手势导航和数字健康功能,引入自适应电池管理系统,优化通知栏和快速设置面板
2019 年无代号10完善隐私控制,引入深色模式,支持折叠屏等新型设备,增加系统级暗黑主题选项
2020 年无代号11重点升级隐私保护,如单次权限授权,增加聊天气泡功能,支持屏幕录制,改进电源菜单
2021 年无代号12加入 Material You 设计,用户可多样化定制界面,优化隐私保护,如应用在后台访问位置、麦克风和摄像头时会有提示
2022 年无代号13在未打扰模式上进行扩展,增强多语言支持,优化通知管理,用户可更精细地控制应用通知显示方式
2023 年无代号14优化大屏设备适配,应用权限精细化管理,自定义系统主题,进一步提升隐私和安全性
2024 年无代号15强化隐私与安全,提升多设备协同能力,系统交互与个性化升级,性能与电池优化,AI 功能深度整合

二、Android 系统的核心架构

Android 采用分层架构设计,从底层到上层依次为 “内核层 – 硬件抽象层 – 系统运行库层 – 应用框架层 – 应用层”,各层职责明确,既保证硬件兼容性,也为开发者提供灵活的开发接口。

1. 底层:Linux 内核层(Kernel Layer)

  • 作为 Android 系统的 “地基”,基于 Linux 内核(但经过谷歌定制修改),负责管理设备硬件资源,如内存、CPU、摄像头、传感器、网络等;
  • 核心功能包括进程管理、内存调度、驱动程序管理(如触控屏驱动、相机驱动),确保硬件与上层软件的稳定交互;
  • 示例:当用户点击屏幕时,内核层的触控驱动会将硬件信号转化为系统可识别的指令,传递给上层应用。

2. 中间层:硬件抽象层(HAL)与系统运行库层

  • 硬件抽象层(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介于内核层与系统运行库之间,提供统一的硬件接口。由于不同设备的硬件(如不同品牌的摄像头、芯片)存在差异,HAL 可屏蔽硬件细节,让上层系统无需修改代码即可适配不同设备(例如,三星和小米的手机摄像头不同,但通过 HAL,Android 相机框架可通用);
  • 系统运行库层(Libraries & Runtime):包含两类核心组件:
    • 原生库(C/C++ 库):如用于图形渲染的OpenGL ES(支持游戏、视频的 3D 图形显示)、用于数据库存储的SQLite、用于媒体解码的Media Framework(支持播放 MP4、MP3 等格式);
    • Android 运行时(Android Runtime,ART):替代早期的 Dalvik 虚拟机,负责管理 Android 应用的运行,支持即时编译(JIT)提前编译(AOT),提升应用启动速度和运行流畅度(例如,应用安装时 ART 会预编译部分代码,减少运行时的编译耗时)。

3. 上层:应用框架层(Application Framework)

  • 为开发者提供开发 Android 应用的 “工具包”,包含一系列可直接调用的系统 API(应用程序接口),开发者无需重复开发底层功能,只需基于框架快速搭建应用;
  • 核心框架组件包括:
    • Activity Manager:管理应用的页面(Activity)切换与生命周期(如打开 / 关闭 APP、后台挂起);
    • Package Manager:负责应用的安装、卸载、权限管理;
    • Notification Manager:管理系统通知(如短信、APP 推送);
    • Content Provider:实现不同应用间的数据共享(如通讯录 APP 可通过 Content Provider 向微信提供联系人数据)。

4. 顶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即用户直接接触的 “应用程序”,分为两类:
    • 系统预装应用:如拨号、短信、相机、文件管理、设置等,由手机厂商或谷歌预装,属于系统核心功能;
    • 第三方应用:如微信、抖音、淘宝等,由开发者开发后发布到应用商店(如 Google Play、华为应用市场、小米应用商店),用户可自主下载安装。

三、Android 系统的核心特点

1. 开源性(Open Source)

  • Android 的核心代码开源(托管在 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即 “Android 开源项目”),手机厂商(如三星、华为、小米)、芯片厂商(如高通、联发科)可基于 AOSP 定制自己的系统版本(例如,小米的 MIUI、华为的 EMUI、OPPO 的 ColorOS 均基于 AOSP 开发);
  • 优势:降低设备厂商的开发成本,推动生态多样性(如智能手表的 Wear OS、电视的 Android TV 均基于 AOSP);但也导致 “碎片化” 问题(不同厂商的系统版本、更新速度差异大)。

2. 生态丰富性

  • 应用生态:全球开发者基于 Android 框架开发的应用超过数百万款,覆盖社交、办公、游戏、教育等所有领域,用户可通过应用商店获取所需功能;
  • 硬件生态:支持手机、平板、智能手表(Wear OS)、智能电视(Android TV)、汽车车机(Android Automotive OS)、智能家居设备(如智能音箱)等,实现跨设备联动(例如,手机可控制智能电视播放内容)。

3. 灵活性与可定制性

  • 对用户:支持自定义桌面图标、壁纸、 widgets(桌面小部件,如天气、日历),部分系统(如 MIUI)还允许修改系统字体、动画效果;
  • 对厂商:可深度定制系统功能(如华为 EMUI 的 “多屏协同”、vivo 的 “原子组件”),也可预装自有应用(如小米的 “米家” APP),以差异化竞争。

4. 持续强化的隐私与安全

  • 早期 Android 因开源性存在隐私安全漏洞,近年来谷歌持续升级防护能力:
    • 权限管理:从 “永久授权”(如早期的 “允许相机权限”)升级为 “单次授权”(Android 11+,每次使用相机需重新授权)、“近似位置”(隐藏精确地理位置);
    • 安全补丁:谷歌每月推送安全补丁,修复系统漏洞;厂商(如三星、谷歌 Pixel)提供 3-5 年的系统更新支持;
    • Google Play Protect:内置应用安全扫描功能,阻止恶意应用安装(类似 “杀毒软件”)。

四、Android 与其他系统的核心差异(以 iOS 为例)

作为移动操作系统的两大主流阵营,Android 与苹果的 iOS 在底层逻辑、生态模式上差异显著,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与厂商策略:

对比维度Android 系统iOS 系统(苹果)
开源性开源(AOSP),可定制化强闭源,仅苹果设备可用
硬件适配支持多品牌(三星、小米、华为等)、多设备类型(手机、平板、车机等)仅适配苹果自有设备(iPhone、iPad、Apple Watch 等)
系统更新碎片化严重(厂商更新速度差异大,部分低端机仅支持 1-2 年更新)统一推送,支持 5-6 年系统更新(如 iPhone 12 仍可升级 iOS 18)
应用生态应用来源多样(Google Play、厂商应用商店、第三方渠道),需手动管理权限应用仅支持 App Store 下载,苹果严格审核,权限管理更封闭(如后台限制严格)
用户体验灵活性高(可自定义桌面、安装第三方桌面启动器),但流畅度受硬件与系统优化影响流畅度稳定(软硬件深度协同),但定制化弱(如无法修改默认桌面)

五、Android 系统的未来趋势

  1. 物联网(IoT)深度渗透:谷歌持续推动 Android 在智能汽车(Android Automotive OS,如沃尔沃、通用汽车已采用)、智能家居、工业设备中的应用,打造 “全场景智能生态”;
  2. 对抗碎片化:通过 “Android 12 + 的 S-Velocity 计划”“Project Treble” 等技术,简化厂商系统更新流程,推动更多设备支持 3 年以上系统更新,减少版本差异;
  3. AI 与大模型融合:将 AI 功能深度集成到系统中,如 Android 14 支持 “设备端 AI 计算”(无需联网即可运行小模型),优化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图片编辑、应用推荐等功能;
  4. 隐私安全升级:进一步强化数据保护,如 “隐私沙盒”(Privacy Sandbox)技术,替代传统的第三方 Cookie,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为开发者提供广告投放解决方案。

综上,Android 系统凭借开源、灵活、生态丰富的优势,成为全球智能设备的主流选择,其发展不仅影响消费电子市场,更在物联网、汽车智能化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